大湾区大学按照“一校、两区”规划设立松山湖与滨海湾两个校区。近日,松山湖校区第一标段开标,意味着项目将正式动工建设,其设计方案首次全面公开。
东莞站在“双万”新起点上,聚焦“科技创新+先进制造”,正举全市之力筹建大湾区大学,助力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、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。
松山湖校区地处松山湖科学城环湖核心地带,山、水、园、城于此和谐交融,科技共山水一色,新城与产业齐飞。校园周边各类高等院校、大科学装置、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云集,是产研融合、创新实践的优良沃土。校园将利用这一平台深入实施“学校+大科学装置(科研机构)+龙头科技企业”的“科教产合作”育人机制。
松山湖校区总建设用地面积256亩,约17万平方米。设计别出心裁保留中部完整的自然山体及植被,形成校园绿芯。围绕景观内核自然形成“湾”这一标志性建筑,“湾”既象征着开放进取的校园精神,又彰显了广博包容的大学气质,寓意着创新源头、人才港湾。浪漫的三维曲线造型完美契合山体景观,和谐融入生态环境。
“一芯一湾”向西延展出“春华大道”教学生活轴,串接教学生活组团的教学实验、文体活动、学生宿舍功能板块;向东延展出“秋实大道”产研发展轴,串接产学科研组团的产研实验、学术交流、教师周转房功能板块。形成“一芯一湾、两区双轴”的校园格局,既尊重本土地域气候需求,也展现国际化的校园风貌。
双轴进一步在城市格局上向外延展,教学生活轴向西导向大岭山镇,产研发展轴通向东侧TOD开发地块,将空间轴线导往松山湖水库,校园整体格局与外部城市发展和谐相融,有机共生。
校园功能组团分布合理,建筑造型既各具特色,中心对称彼此呼应。各组公共建筑通过室内中庭、户外庭院、屋顶露台提供不同空间体验的共享交互空间,而建筑之间的校园空间构筑校园师生交往脉络,并提供弹性发展用地。定位新型研究型大学,各项低碳、智慧新兴技术也将应用于校园建筑系统之中。
采写 南都记者 梁锦弟
综合 东莞市大学筹建办公众号
|